人参败毒丸治疗银屑病 人参败毒散适合人群
人参败毒散如何根据不同体质和病情使用?
1、方解:依据体质虚寒,复感寒症湿浊之辨证论治,治宜养血补虚,散寒去湿气。方中主药羌活、独活,祛全身左右寒症湿浊而止疼;加上柴胡辛散解肌,羌活袪风行血止疼;佐以柴胡、桔梗开宣降气,前胡止咳化痰,薏苡仁渗湿健脾胃。山参养血养血,助诸药祛邪出门;使以甘草调合药效,姜片、香薄荷为引。
2、羌活入太阳而理游风,独活入少阴而理伏风,兼能去湿除痛,柴胡散热升清,协川芎和血平肝,以治头痛目昏,前胡、枳壳降气行痰,协桔梗、茯苓以泄肺热而除湿消肿,甘草和里而发表,人参辅正以匡邪,疏导经络,表散邪滞,故曰败毒。
3、同时,对于时疫、痢疾、疟疾、疮疡等疾病,只要表证明显,也可考虑使用人参败毒散治疗。在古籍中,人参败毒散被视为治疗外感风寒湿邪的通用方剂,尤其适用于传染性疾患。方剂中各成分协同作用,如羌活和独活为主药,柴胡、前胡为辅,人参和甘草则侧重于扶正固本。
人参败毒散的具体药理机制是什么?
1、败毒散 【组方原理】方中人参为佐,益气扶正,驱邪外出,并寓防邪复入之义。喻嘉言用本方治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意即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故称此为“逆流挽舟”法。
2、方剂原理:败毒散针对正气虚弱,又遭遇风寒湿邪的情况,通过药物配伍,旨在扶正祛邪。表阳受制,肺气不宣时,可出现头痛、肢体疼痛、鼻塞咳嗽等症状,败毒散能有效缓解这些症状。用法与调整:药材需研成粗末,按量煎煮。
3、【鉴别】荆防败毒散即败毒散去人参、生姜、薄荷,加荆芥、防风而成,其祛风散寒之力增强而无扶正之功,为祛风散寒、除湿解表之剂,是治疗外感风寒湿表证之常用方。原用治疮疡初起,寒热无汗者。【方论选录】此足太阳、少阳、手太阴药也。
人参败毒散的功效是什么
药用特性: 荆防败毒散:主要具有发散风寒,解表祛湿的功效。适用于恶寒,发热,无汗,剧烈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浮紧等症状。也可用于痢疾、疮痈初起而有表寒证者。 人参败毒散:具有抗炎,解热,镇痛,护肝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急性病毒性肝炎、婴幼儿腹泻等症。
抗炎作用:人参败毒散能够抑制由蛋清引发的大鼠足肿胀以及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廓肿胀。通过提升大鼠肾上腺胆固醇含量和对维生素C水平有提升趋势,同时降低大鼠血浆中的醛固酮和皮质醇含量,减少腹腔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从而发挥抗炎效果。解热功能:合煎后的人参败毒散对酵母致热大鼠进行灌胃,在3小时内能有效解热。
调节津液气血:防止邪气深入,即使在非时寒疫或汗后发热,也能促使邪气外泄。在内伤湿邪、外感风湿的治疗中:主药作用:如《温病条辨》所述,人参作为主药,配合其他药物,引导邪气从半表半里排出。
荆防败毒散和人参败毒散的区别
【鉴别】荆防败毒散即败毒散去人参、生姜、薄荷,加荆芥、防风而成,其祛风散寒之力增强而无扶正之功,为祛风散寒、除湿解表之剂,是治疗外感风寒湿表证之常用方。原用治疮疡初起,寒热无汗者。【方论选录】此足太阳、少阳、手太阴药也。
荆防败毒散于败毒散去参,姜,薄再加荆,防。故解表发散之力增强而无益气扶正之效。宜于外感风寒湿邪而正气不虚之表证及疮疡瘾疹。
此方归经太阳经,与麻黄汤(更适合寒冷地区或体质健壮者)以及人参败毒散、藿香正气散有所不同,后者更注重表里同治,而荆防败毒散则侧重于解表和祛湿。使用方法为将300毫升水煎至240毫升,温热服用。值得注意的是,虚人感冒者适宜使用,但体质实热者则需谨慎,不适合此方。
首先主要在于剂型的不同:前者是中药散剂,后者是中药颗粒剂;其次二者的功效虽然相似,都可以发散风邪,治疗表证,但前者还具有败毒消肿的功效,可用于疮肿初起、红肿疼痛等症。
参苏丸:适用于平素体虚,且外受风寒感冒的患者。荆防败毒散:特别适用于体虚感冒且伴有全身酸痛明显的症状。人参败毒胶囊:针对气虚外感风寒湿所引起的感冒。体虚感冒合剂:不仅可用于平素体虚患者的感冒治疗,也适用于感冒轻症的预防。请注意,以上药物的使用需结合临床情况,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剂型不同:荆防败毒散是中药散剂,而荆防颗粒是中药颗粒剂。功效差异:虽然两者都可以发散风邪,治疗表证,但荆防败毒散还具有败毒消肿的功效,可用于疮肿初起、红肿疼痛等症,这是荆防颗粒所不具备的。荆防败毒散是张时彻的方,出自明代张时彻所著的《摄生众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