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石膏汤火神疗法牛皮癣 四逆汤膏方
经方加减化裁技巧
经方加减化裁的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深入研读原著:经典著作:深入研读《伤寒明理论》、《内经》等经典著作,理解经方的核心病机。原著指导:尤怡等人的著作是入门良师,有助于揭示经方的用药时机与剂量调整的关键。
经方加减化裁的艺术在于精准把握经典与临床的桥梁,仲景智慧的继承与创新。首先,我们需深入研读原著,尤怡等人的著作是入门良师,如《伤寒明理论》和《内经》的章节,它们揭示了经方的核心病机,如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其用药时机与剂量的调整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加减化裁:合病少阴加炮附子。血虚甚者加当归、鸡血藤。颈项僵痛加葛根。疼痛甚者加川穹。《医宗金鉴》认为桂枝与人参结合,能使气血充足,百骸理顺。人参与桂枝结合,能通行内外而益卫阳,表虚身痛可愈。尤在泾指出,人参味甘温,能固养气,实能生血。血气虚衰,非此不能发挥作用。
用竹叶石膏汤加减。处方①:生石膏15g(先煎),淡竹叶10g,生栀子12g,麦冬15g,太子参15g,知母10g,白茅根12g,连翘12g,莲子心10g,金银花12g,生薏苡仁30g,黄芩10g,法半夏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服。处方②:白鲜皮15g,大黄15g,紫苏子15g。水煎,外用漱口。
煎服事宜:将上述七味药材,以水一斗煮沸,取六升汤液,去滓后加入粳米,待米熟后,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每日三次。方剂功效:清热和胃,益气生津。方证原文: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痛甚时,使用细辛或乌头;头痛在巅顶时,使用藁本、蔓荆;如果吐涎,则勿忘加入吴萸。抽掣疼痛时,多为风痰,可使用白附、僵蚕、蝎子研磨。成方应用不可能做到丝丝入扣,灵活化裁在于平时的积累,精确审证,熟悉药性,是最要紧的功夫。药味的取舍应随证施用,加减化裁需有巧思。
吴佩衡的学术思想
1、吴佩衡先生的学术思想深受郑钦安火神派影响,其研究重点在于提升人体阳气,特别擅长运用附子,对经典方剂如四逆辈、回阳饮(附子、干姜、炙甘草、肉桂)等有深入实践。他的临床经验丰富,特别是对于疑难重病和因阴寒导致的重症,他常以大剂量附子救治,每剂可达60g,甚至高达250-500g。
2、吴佩衡先生得学于郑钦安火神派学术思想,多注重扶人之阳气,擅用附子,长于使用经方,应用附子,胆识过人,对疑难重证、失治、误治之阴寒重症,每以大剂附子力挽沉疴,处方每剂附子辄用60g,重则每剂250-500g。
3、进入中年后,吴佩衡专注于仲景学说的研究,倡导经方学理,强调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主张辨证论治,挑战了当时的医疗习俗。他深信古而不泥古,注重实际,敢于创新,将古方应用于现代,尤其在治疗伤寒坏症、肺脓疡等重症方面,他凭借高超技艺和胆识,屡次化险为夷,使患者重获新生,名声逐渐在昆明传开。
4、早年,吴佩衡师从当地名医彭恩溥和火神派真传弟子卢铸之,学习扶阳医术。他深研《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及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的《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对张仲景的学术思想有着深入的研究。1930年,吴佩衡代表云南中医界出席全国神州中医总会,抗议汪精卫取缔中医之条例。
5、吴佩衡是著名的中医学家,他以其深厚的医学造诣和独特的学术思想,在中医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作为火神派的代表人物,他致力于研究和传承中医的精髓,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财富。吴佩衡的医术精湛,尤其擅长运用附子等温热药物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6、吴佩衡18岁时,受业于当地名医彭思溥先生,20岁左右曾听学于火神派真弟子卢铸之(1876-1963年)先生的“扶阳医坛”。
火神派学术思想
火神派对阴证的理解深入,尤其对阴寒导致的假热证,如“阴火”证,有独到见解。他们对诸如咽炎、口腔溃疡等“上火”假热病症的辨识准确,疗效持久,这是他们学术思想的精华所在。虽然有人质疑火神派是否过于偏重温热疗法,但其实他们并未偏离辨证论治的普遍原则。
此为火神派学术思想最精华的部分。火神派对常见的慢性咽炎、口腔溃疡、牙龈肿痛、舌疮、口臭、头痛、面赤、目赤、内伤发热等所谓“上火”——“假热证”的辨认可靠而准确,疗效可信而持久。
在中医世界中,火神派犹如一道独特的光芒,它以阳为引领,倡导温热药物的运用,如附子,为传统理论注入新的活力。火神派理论的基石,源自《思考中医》和郑钦安的《医理真传》,它们揭示了肾阳与阳气在生命机能中的主导地位,尤其是对于生命活动和正气的体现。
火神派的影响力在四川一带最为显著,形成了郑钦安学派,现代称之为“火神派”。在清代末期,郑钦安的弟子卢铸之先生继承其学术思想,开设“扶阳医坛”,讲授《内经》、《伤寒》、《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以及郑钦安的三部书,吸引了众多学者前来学习。